「我朋友的小孩才學一年多已經彈到xx程度了耶!
「為什麼我家小朋友學半天才彈到oo,我同事的小孩已經考到xx級數了!
「我鄰居看過小朋友的教材說老師應該要換比較流行一點的教材吧!
「老師是不是讓小朋友彈一點周杰倫還是聽過的歌比較容易引起興趣呢?
 

七坐八爬九發牙

孩子在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時候,許多家長會問「我家小孩九個月就會站了會不會太早」、「我的小孩兩歲了還不會說句子」,往往問題一出,立刻引起廣泛的回響,諸如「小孩不能太早站要多爬」「大雞慢啼啦! 小孩說話慢不用急」等等經驗談,大部分家長都認同: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時間表

那麼學習呢?
送孩子學鋼琴之初,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快樂學習,學音樂不要有壓力,但是難免又擔憂孩子學習狀況,現在資訊發達,網路隨便google或是親朋好友同事街坊閒聊都可以獲取一堆「教育理念」和「成功經驗」,惶惶無措的家長便開始質疑自己小孩會不會學得太慢,是不是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通常就是暗示老師要催進度或質疑老師的教學能力

 

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蘇霍姆林斯基 (俄國教育家)

 

其實,學習的路上,每個人的起跑點都是不同的。一方面每個孩子天生的樂感、協調性、空間感、理解力、毅力、個性穩定度、和肢體發展都不盡相同,有些協調性好,左右手換來換去都難不倒,有些空間感和理解力好,學習看譜的時候一點就通,有些肌力發展較成熟,控制手指移動游刃有餘...
那是不是沒有具備這些能力的孩子就不能學音樂呢? 正如學校體育課一樣,上體育課只是為了找出跑得最快最有運動天分的孩子嗎? 比起訓練跑得快的孩子,體育課更著重在讓每個人都能善用自己的肢體,增進反應和靈活度。


學習音樂正是一個訓練綜合能力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其實更像鐵人三項,需要具備多種能力才能走好走穩走遠;學音樂與其說是競賽,不如說更像是訓練過程,也許選手們具備的能力各異,但經過一連串的學習之後,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更能從容地面對人生競賽。

 

而另一方面,現代的孩子,生活時間表常常被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課程填塞得滿滿的,有些孩子光語文就學兩三樣,樂器也學兩三種,其他諸如直排輪、圍棋、繪畫、舞蹈、程式設計...等等更是不在話下;有一句話是: 時間在哪,成就在哪,學習要精,必然要投入時間和心力,孩子再聰明再向學,一天也就只有24小時,如何有效率的學習著實考驗家長和孩子;這裡又是另一個起跑點的不同了,有些孩子每天可以抽出較多的時間練習,有些孩子一整周也練不到幾分鐘,上課前隨便摸摸敷衍了事。

 

練習時數的落差必然會造成學習成果的差異。

樂器的學習本來就是一個聚沙成塔的過程,隨著學習年份的增加,因練習份量而產生的程度差異則越見明顯,莫札特在八歲之前已經完成一萬小時的練習量,說明了99%的努力更勝於1%的天份;但沒有時間練習也不必氣餒,音樂帶來的好處是說不盡的,單就演奏技巧而言,日積月累的養成終有開花結果的一天;至於種種研究數據顯示,持續接受音樂教育可以強化大腦發展、增強語言能力、提升注意力、延緩、舒緩情緒降低疼痛、提高學業成就...等等,更是不在話下。
 

所以,學琴到底有沒有確切的進度表呢?
只要努力人人都可能成為音樂家,但,

 

享受音樂不需要天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usic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